鸡啄米

首页|IT互联网|数码生活|软件开发|娱乐休闲|职场人生|编程课堂|Android开发网

三层架构和MVC那点事儿

  据说在上个世纪40年代, 有个叫IBM的公司宣称, 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

  当时的人们肯定预料不到未来蓬勃发展的PC,  更想不到人们对计算有着多么大的需求。

  那时候电脑是一个称为 哑终端 的东西, 这个东西可怜到只能用来发送、接收和显示字符, 不能安装程序, 没有复杂的交互, 即使是这样, 还只能是少数人有机会去使用。

  但是,这个哑终端和一个无所不能的庞然大物相连接,  叫做“mainframe”, 这个怪兽掌管着所有的程序和数据。 这些哑终端就像是这个怪兽的触角而已,  离开了母体, 几乎没什么用处。

三层架构和MVC那点事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个人计算机开始迅速的进入千家万户。

  这些叫做PC的东西具备不错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显示能力, 完全不需要那个大怪兽就可以生存。

  再加上局域网蓬勃发展, 大家马上想到, 能不能把Mainframe的部分功能移到PC上来?

  这样既可以充分的利用资源, 又可以把Mainframe给弱化, 也许只用一个普通的服务器就能干活了。

  想来想去, 数据库还是不能动, 还得要一个服务器来支持。

  但是这业务逻辑,界面处理是不是可以放到客户端PC中来了?   于是就出了这么一个结构:

三层架构和MVC那点事儿

  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不仅仅是显示字符了,它承担的任务很重,  要负责界面接口(我们常说的表示层逻辑), 业务逻辑, 还要负责和数据库服务器的通信, 有个很形象的词来称呼这些客户端应用程序: 胖客户端(fat client)

  这就是典型的两层(2-tier)架构,  在90年代风靡一时, VB, PowerBuilder, Delphi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工具都具备快速开发的能力, 通过拖拽控件到表单上, 很容易形成界面, 然后把控件和数据库的数据绑定就可以了。

  客户端“变胖”是个进步,计算开始分布, 资源可以平衡, 但是这个架构也有几个缺点。

  首先是每个客户端需要直接一个数据库连接, 发出查询, 显示数据。 由于客户端直接连接数据库,而数据库的连接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无法支持大量的客户端来访问,所以2-tier架构是用在局域当中的, 很难想象数据库暴露给海量的互联网用户直接访问。

  其次业务逻辑和表示层逻辑绑在一起, 一旦业务逻辑有修改, 就意味着客户端的整个应用程序都要改一遍, 哪怕是修改了一点点业务逻辑, 那怕是这点逻辑对界面没有任何影响, 对不起, 请您重新发布, 测试,部署到所有的客户端吧。

  所以把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分离开, 让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尽量独立,减少依赖成为了下一步的目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尤其是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的出现, 业务逻辑找到了容身之所, 成功的和表示层逻辑分了家,   2-tier 迅速被 3-tier 架构所替代。

三层架构和MVC那点事儿

  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减肥成功, 只负责表示层逻辑(界面接口), 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 也可以是Web页面, 后者更加流行, 因为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工作了, 打开即用, 都不用安装。

  那些不讲逻辑的业务逻辑被移到了服务器端, 可以尽情的修改, 只要不影响接口就行。

  凡事都有利有弊, 分层要求某一层只能和自己的邻居打交道,不能跨层访问。

  例如表示层不能绕过业务逻辑层直接访问数据库, 非得通过业务逻辑层不可。  数据在各层之间传来传去, 效率肯定有损失。

  级联的修改也不可避免,   做过Web开发的应该深有体会, 客户说我们要在界面上加个新字段啊, 程序员把表示层改了当然不够,  业务层需要改, 数据库也得联动。

  注意, 我之前提到层的时候,用的词都是 Tier , 而不是 Layer

  虽然这两者经常互换使用, 但是确实有差别, 据Wikipedia定义, Tier 一般指的是物理的结构, layer 指的是逻辑结构, 举个例子, 一个3-layer的解决方案可以部署到一个tier上例如一个服务器。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向逻辑结构, 抛弃那些PC, 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 ,  把3-tier 变成 3-layer 。

  注意:从现在开始, 我们提到的层都是layer 了。

  你看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是不是可以放到一个物理的服务器上的,   实际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例如 Spring 可以认为是个业务层框架, Hibernate是个数据访问层的框架, 它们俩完全可以部署到一个应用服务器中(如Tomcat), 没有任何问题。

  可能有人要问了, 我钟爱的Struts/Spring MVC 在哪儿?  这些MVC的实现框架实际上应该属于表示层, 至少是说C(Controller)和V(View)属于表示层: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图,  现实会复杂的多的多, 例如:

  1.  像Struts 有一个前端控制器(Front End Controller), 会把请求分发给一个个具体的Action 来处理。

  2. 无论是Controller 还是Action, 通常不会直接访问Model,   而是访问一个叫做Service层的封装, 其中可以处理安全和事务。

  3. View 通常不会直接访问Model ,  也会封装一下 , 例如通过Helper类, ViewBean等等

  ......

  可以看出,这些MVC框架实际上都是放在服务器端的, 它接收HTTP请求, 输出HTML+Javascript+CSS 到客户端机器, 在浏览器中运行起来 。

  这里说的还是相对“传统”的架构,  现在新的趋势又开始形成, 那就是前后端分离,  服务器只剩下了业务层, 用于执行业务逻辑和提供接口,  表示层完全被移到了浏览器当中,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原作者:码农翻身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viyCuupB-w9o7_OURNH8MA

码农翻身公众号由工作15年的前IBM架构师创建,分享编程和职场的经验教训。

码农翻身二维码:

Tags:软件架构 | 2016/12/5 |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